2025年二季度,中国出口同比增长6.2%,连续两个季度超出市场预期,整体延续强劲态势。在经历“特朗普1.0”关税周期的冲击后,中国出口体系展现出初步韧性:对欧美依赖度持续下降,“一带一路”与“全球南方”市场占比提升,出口格局正从以欧美为主的“单引擎”模式向多元化“多支点”体系演变。这种结构上的适应力,使得中国在短期政策冲击下仍具一定抗压能力。
但必须看到,本轮出口增长并非建立在全球需求回升的基础上,而主要源于企业为规避8月新一轮美方关税所采取的“抢发货”策略,以及中美临时延税协议带来的短暂缓冲期。节奏的前置性使得部分原本三季度的订单在二季度集中释放,形成“提前透支型”的阶段性繁荣。
领先指标已经释放出出口动能趋弱的信号:航运市场出现“旺季不旺”,主要航线运价持续下滑;美线货量明显回落,反映前期集中出货已压缩后续需求空间。尽管中美多轮磋商争取到三个月观察期,但未形成实质性降税安排,海外市场预期依然摇摆不定,出口前景面临不确定性。
1. 对美出口占比持续下滑:2025年上半年对美出口占比跌破12%,创下近三十年新低,传统主力市场的边际支撑作用明显减弱,结构性下行趋势仍在延续。
2. 主要市场库存高企、补库动力不足:受前期“抢进口”带动,欧美终端库存偏高,补库周期后移,新增订单释放动力疲弱,短期外需动能明显不足。
3. 转口路径受阻,合规风险提升:以越南为代表的“曲线出海”通道正遭遇美方系统性追溯与监管,原产地合规标准日益严格,企业在成本、合规和执行端面临多重不确定性。
4. 欧盟施压升级,出口利润空间受限:虽然欧盟目前为中国最大贸易顺差来源,但在产业补贴、市场准入与碳关税等问题上持续加压,中欧贸易摩擦升温,长期稳定性面临考验。
与此同时,尽管“全球南方”市场具有中长期增长潜力,但受制于消费能力弱、政策环境复杂、汇率波动大等结构性约束,短期内尚难承接欧美释放的高附加值订单,“替代效应”有限。
综上,在多重结构性风险与政策不确定织下,中国出口的短期韧性仍在,但更多依赖于“抢节奏”的发货与政策窗口的短暂支撑,真实需求基础仍显薄弱。
2025年二季度,尽管面临美方关税扰动,中国出口依然延续稳健态势,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2%至9564亿美元,较一季度增幅扩大0.5个百分点。6月份单月出口同比增长5.9%,不仅高于市场预期的5.0%,也较5月的4.7%有所提升,达约3252亿美元。
然而,这一增长更多体现为企业主动应对关税变化风险的“抢出口”行为,而非全球订单自然回暖所致。随着美方宣布将自8月1日起启动新一轮加征关税,中美贸易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加快发货、前置交付,以对冲即将到来的政策冲击。以光伏组件、电动车及其核心零部件等重点品类为例,6–7月出口节奏明显前移,带动洛杉矶等主要港口吞吐量大幅上升。圣诞季相关消费品也提前发运,显示企业普遍采取“前置策略”以应对不确定性上升的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全球南方”经济体的出口保持逆势增长,展现出结构多元化的积极进展。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总额达11.29万亿元,同比增长4.7%,占整体进出口比重提升至51.8%。其中,东盟继续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3.67万亿元,同比增长9.6%;对非洲和中亚的出口亦分别增长14.4%和13.8%。即便在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中国出口也整体保持稳中有升。
上述表现反映出,中国出口结构正由以美国为主的“外需单引擎”,逐步向多元化、区域化的“分散式出口网络”转型。在这一格局下,经由东南亚、中亚等第三国转运的“曲线出海”模式,成为缓解对美直接出口压力的重要补充通道,支撑了整体出口表现的韧性。
市场出现明显“旺季不旺”现象——本应在返校季与年末备货双重驱动下迎来出口高峰的三季度,反而在多重干扰下陷入低迷。

核心原因在于前期两轮“抢出口”集中发货已提前释放订单动能,加之贸易商观望情绪上升、运力供需错配,市场实际运输需求显著减弱,导致运价持续回落。
航运数据显示,自6月中旬以来,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累计下跌超过45%,至7月末降至1550点;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指数(CCFI)也同步回落至1232点水平。分航线来看,美西、美东航线均出现大幅下行;即便此前因港口拥堵支撑的远欧航线月中下旬结束连续七周上涨行情,转为连续三周下跌。
与此同时,尽管中美之间围绕关税问题展开多轮磋商,并阶段性延迟政策落地,但谈判进展缓慢、降税预期反复,使得海外采购节奏普遍放缓。韩国7月出口数据即体现出这一波动趋势:月初前10天出口同比增长9.5%,但至20日已转为下降2.2%。市场普遍采取“暂停补库、静待明朗”的策略,短期内抑制了运输需求与新增订单释放。
7月28日至29日,中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达成将原定于8月12日恢复征收的24%“对等关税”再度延期90天,推迟至11月上旬执行。这是继5月日内瓦会议中美方将税率由34%暂调至10%、并设定三个月观察期之后的又一次暂缓安排,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进入“延税换窗口”的僵持阶段。
虽然此举在短期内为出口企业争取到缓冲时间,但并未触及实质性的结构性降税问题。磋商未能就关税体系调整、清晰时间表或长期机制达成共识,美方仍维持“高压但不摊牌”的博弈姿态。当前对中国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仍高达44%,延税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市场理性的妥协。
• 一是战略竞争考量:在金属、半导体、制药等关键领域与中国加速脱钩,保持高关税是施压和重塑供应链的有效手段。
• 二是政治选举需求:制造业重镇选民对对华强硬态度有显著期待,维持关税壁垒有助于特朗普在大选前巩固基层支持。
与此同时,美方在对外经贸布局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别对待”:与欧盟签署“准自由贸易协议”,将大部分商品关税统一下调至15%;与越南、印尼、日本等国家迅速达成覆盖原材料、农产品和清洁能源领域的互惠合作协议。这一系列快速落地的双边协议,显示出美方正有意加快构建“降低对华依赖”的供应链体系,重塑全球产业依赖结构。
在这一背景下,政策不确定性已成为当前影响贸易节奏和订单信心的关键变量。即便中国出口在“延税窗口”下短期仍具韧性,但结构性下行趋势和地缘经济博弈升级风险正在同步加剧。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0.7%,其中6月单月以美元计下滑16.1%,虽较5月略有修复,但仍处负增长区间。自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结构持续重构,对美出口占比已从19.2%降至2024年的14.4%,2025年上半年更是跌破12%,创近三十年来最低水平。
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中美经贸摩擦加剧对外贸格局的深远影响,也暴露出中国传统主力市场的边际贡献能力正在显著减弱。在美方政策不确定性与制度性打压交织影响下,中国出口对美市场的依赖正加速淡出,这一结构性变迁对整体出口体系的稳定性构成挑战。
受前期两轮“抢出口”集中发货影响,当前海外市场库存普遍偏高,显著抑制了短期新增订单的释放空间。美国中小企业的“当前库存”乐观指数在六月再次跌入负值区间,“增加库存”计划指数则已连续五个月维持负值,显示企业对补库的积极性持续低迷。
以零售巨头Target和Walmart为例,其二季度财报显示家居、服饰、消费电子等非必需品库存天数同比增长10%–25%不等,库存压力显著高于往年同期。在中美关税政策缺乏明朗转折的背景下,美国进口商普遍采取“去库存优先”策略,削弱了对中国产品的追加采购意愿,前期“抢进口”带来的阶段性拉动作用正在快速减弱。
需求疲弱的信号同样体现在全球制造业前瞻指标上。2025年7月全球制造业PMI中的新订单指数回落0.5个百分点至49.8,不仅结束了此前因“延税窗口”带动的短期回升势头,也重回收缩区间。同期,中国制造业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也下滑至47.1%,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显示外需缺乏实质性改善。
整体来看,无论是从终端库存去化周期,还是从制造业订单指标观察,当前全球外部需求均显疲软,短期内难以为中国出口提供新的驱动引擎。这种“去库存+观望”的典型周期特征,意味着三季度出口将面临较大持续性压力,出口节奏或难延续二季度的高位运行。
自2025年5月以来,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出口快速增长,特别是对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贸易额显著上升,成为中国产品“曲线出海”出口至美国的重要中转通道。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对华高关税长期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通过借道第三国的方式,规避直接关税,短期内有效缓解了政策冲击。
然而,这一“转口”模式的可持续性正遭遇系统性挑战。7月31日,美方正式签署行政令,自8月1日起对包括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在内的14个国家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征收19%–41%的附加关税。更关键的是,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对通过第三国转运的商品统一征收40%的惩罚性关税,税率水平与直接对中国产品征收的标准基本等同,标志着美方已开始系统化封堵“绕道”路径。
越南作为中国出口潜在韧性的代表性国家,近年来备受市场关注。在新一轮美方关税调整中,越南作为较早与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之一,其对美出口商品适用20%税率,远低于此前拟议的46%,表面上为“曲线出海”路径提供了一定缓冲空间。
然而,协议也明确指出:凡疑似为“中转中国产品”的货物,将适用40%惩罚性关税,与对中国产品直接征税的标准相当。这一条款充分体现出美方对“绕道出口”的高度惕,也标志着越南转口功能正面临系统性收紧。
尽管部分越南企业(如Thanh Cong Garment)表示当前税率仍在可承受范围内,但普遍担忧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日益上升,主要表现在。
• 制造业原料严重依赖中国:约67%的纺织面料、超过四分之一的塑料制品来自中国,全行业近70%的零部件需从中国进口!
• “越南制造”实为“中国零件”的终端组装:如GoerTek、富士康等在越企业为苹果、微软等客户代工的终端产品,其核心零组件大多仍依赖中国本土。
• 中资主导越南工业投资扩张:2025年上半年,中国及中国香港对越南投资同比增长23%,KCN等主要工业园区新增产能项目大多由中资推动,深化了区域产业链嵌套。
换言之,越南更像是中国主导区域供应链的一部分,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脱钩替代节点”。当前美国强化原产地追溯与惩罚性关税机制,正系统性压缩越南作为中转出口通道的空间,其“曲线出海”枢纽角色日益脆弱。
未来,若无更明确、可核验的原产地标准,以及高效透明的合规机制保障,越南所承载的“替代路径”将持续面临政策不确定性与结构性约束,其转口功能的稳定性、安全性都将受到严峻挑战。
欧盟历来是中国出口体系中的关键支柱,长期稳居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顺差来源国。自2021年起,中欧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年均规模稳定在2000亿美元以上,主要集中于电动汽车、光伏组件、机电设备等高附加值制造品,构成中国制造业出口利润的重要来源。
进入2025年后,这一格局进一步演变。尤其自5月起,中国对欧贸易顺差跃升至各国之首,截至年中累计达1428亿美元,欧盟正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但值得惕的是,顺差扩大背后电源分配柜,中欧关系的结构性不确定性正在上升。
7月24日召开的第25届中欧峰会虽标志着中欧建交50周年,但除一项气候合作声明外,双方在电动车关税、稀土出口、市场准入等核心议题上未达成实质性成果。欧方多次重申对中欧贸易失衡、企业补贴及公平竞争问题的关切,暗示中期内或将出台更具针对性的贸易限制政策。
从出口结构看,欧盟对中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当前约15%的中国出口产品流向欧盟,若欧方需求回落,或将造成400–500亿美元的潜在出口缺口。要填补这一缺口,其它市场需实现12%–14%的额外增长,而在全球需求整体偏弱的背景下,这一目标实现难度极大。
尽管中国正加快布局中东、东南亚、非洲与拉美等“全球南方”市场,但这些地区普遍面临消费能力有限、汇率波动大、政策稳定性弱等结构性障碍,短期内尚难有效承接来自欧美高端市场的订单转移。同时,前述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曲线出海”通道也正面临监管收紧,进一步压缩了可替代空间。
一旦欧美两大高端市场同步降温,而“全球南方”尚难形成稳定支撑,中国出口将面临从“结构挤压”到“空间收缩”的双重挑战,外需基本盘的稳定性将遭受系统性考验。
综上,虽然2025年二季度中国出口在“抢发货”驱动下维持高位,但支撑基础已逐渐偏离真实需求,政策依赖特征愈发显著。中美延税仅提供短期缓冲,难改外需结构性疲软之势;订单节奏错配、海外库存高位、运价持续走弱等先行信号进一步揭示出口增长的不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