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朗普到拜登,再从拜登到特朗普,不管白宫的“二人转”怎么转法,美国针对中国的遏制战略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国内专家认为,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竞争局面客观存在,一方是新兴大国正在迅速发展,另一方则是守成的世界大国。美国对中国采取压制遏制的策略会是长期路线,而中国也持续承受着比想象中更大的压力。
2025年1月15日,距离美国前总统拜登卸任已经只剩下最后五天时间。但哪怕是这样不足一周的“最后时刻”,也足够他们争分夺秒地做一些事情。

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突然宣布,对二十余家中企实施新一轮的出口管制和制裁,管制范畴主要针对生物设备、人工智能以及相关的数据科学设备。消息一出,首先有所反应的是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专家和高管,他们普遍认为这对新药研发、疾病诊治会带来不利影响;随后有专家进行了较为全局的分析,认为这一重限制的影响力,很快就会在全球范围内多个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上逐渐显示出来。
拜登政府出炉的这些规定,主要体现为芯片出口三级许可制度,矛头指向台积电、英特尔等芯片商。部分芯片的出口目的国家和地区被分为三个等级,毫不意外地,中国被列入“禁止出口”的第三级之中。
此前,美国商务部在2022年、2023年都曾经发布芯片出口管制,但这一次拜登政府推进的管制强度更大、范围更广,致力于进一步收紧“出口禁令”。有知情人士明确透露,这新规要求芯片生产商确定受限的先进芯片和客户,目的就在于识别那些可能试图绕开美国限制的中国公司。
中国外交部表示,美方这一系列在人工智能领域人为划分三六九等的操作,本质是在制造新的发展鸿沟,其根本目的是剥夺包括中国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实现发展的权利。
欧盟同样站在自身立场,对美国的芯片出口新规表达担忧,认为这会为部分欧盟成员国获取先进芯片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和困难。
甚至美国自己国内企业界,也发出了强烈的反对声音。芯片巨头英伟达认为这一新规会威胁全球创新和经济增长,对于增强美国安全却根本无用,只不过是“被美国业界和国际社会批评的拜登遗产”。
科技巨头甲骨文更是直接称之为“美国颠覆自家云产业的措施”,因为这种要求美企“有钱不挣”的规定,实际上等于将市场中的大片机会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反对的声浪此起彼伏,但拜登政府却无视卸任进入倒计时的背景,仍然执意推行新政,甚至不惜动用了“临时最终规则”(IFR)的形式出台,也可见美国政府的决心之坚定,不会轻易改变动摇。所谓IFR,实际上是美国政府的一种“应急立法”形式,一般来说只能用于紧急状况之下跳过繁琐程序实现快速响应,之前用到这一模式的通常都是“9·11”事件、国际金融危机这一类的重大突然事件。
拜登政府的“临别一枪”选择了一个微妙的时间点,也被外界视为中美科技战新的导火索。虽然也有声音猜测特朗普上台之后,新政府是否会继续执行这项管制,但大部分看法都认为,针对中国的“芯片牌”不会轻易改弦易辙。
实际上,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科技封锁,拜登政府的这次新政并不是第一次,也大概率不会是最后一次。早在上上个任期特朗普执政时期,此类针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管制和技术封锁便频频发生,尤其是被视为关键节点的半导体、通信等领域,更是严防死守“锁上加锁”。这些操作有效地限制了中企获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能力,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影响很大。
归根结底,在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路线之下,美国始终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中美之间科技合作受到极大阻碍,美国致力于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市场活动进行限制打压,以此削弱中企的竞争力。这就决定了美国政府针对中国的行动不会中止。
近日,荷兰首相斯霍夫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表示,虽然荷兰政府希望自行决定实施什么样的策略,但在对华政策方面,“荷兰与美国仍会保持一致”。因此,荷兰也将会延续对华限制出口光刻机的策略,因为美国政府持续地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
凡此种种,就是中国企业在高科技交流领域面对的现状与常态。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高官在接受访问时却表示,自己和团队在过去四年来都致力于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给中国“使绊子”,可惜收效仍不够大,惋惜“未能阻止中国前进,充其量只是拖慢了中国发展的速度”。
美国遏制中国的手段,并不仅仅只在科技封锁和制裁这个领域发挥作用。关税,同样被美国政府作为常用的另一项手段,时常出现在政客们口中、政府推行的实际政策里。
早在前特朗普高调就任美国总统、言必称“美国优先”之时,加征关税便成为其对华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他将“301条款”(指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作为依据,为自己的行为戴上“国家安全”的高帽子,实际上却大肆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之实。
2017年特朗普访华的“世纪会谈”曾成为全球媒体的关注焦点,因为中美两国的体量影响力摆在这里,谈什么、怎么谈,都必然会对多个领域产生规模时间都十分深远的影响。
之后的发展也确实不出意料,台面上大家以合作、友谊为先,但台面之下却堪称暗流汹涌。自2018年开始的第一轮贸易战中,美国政府多次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牵涉的商品价值近4000亿美元,累计加征的关税超1.5万亿美元,这些举措直接削弱了中国出口竞争力,并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平衡产生了显著影响。
那么,在即将到来的新一届任期、被称为“特朗普2.0”的时代里,美国的对华关税策略又会有什么样的动向?早在去年2月初,特朗普还在竞选总统时便对媒体放言:自己“并不打算发动另外一场贸易战”,但一旦赢得大选,将对所有中国商品统一征收60%的关税。
有业界人士预估,这一计划一旦付诸实施,预计会拖累中国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无疑将对中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都造成严重冲击。
特朗普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还带来了其他层面的连锁反应,例如产业链的转移重组——部分中企开始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墨西哥等不受美国关税影响的地区,以规避贸易壁垒。这种产业链转移不仅削弱了中国的制造业优势,还可能对全球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如果把视角扩宽到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不难看出这些集中于贸易领域的摩擦也只是中美两国之间竞争势头的一个浅层缩影,真正的竞争起源于更深层的原因。
自从二战结束之后,全球政治局面被打碎重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变化有两点:一是欧盟和欧元区的逐渐成型,二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欧洲由一盘散沙走到形成欧盟,对全球经济结构力量的走向意义重大。但欧盟也有自己的烦心事,各国实力不一、各怀心机,对外难以形成合力自然就争不到足够话语权。这也是美国尤其是特朗普政府认为欧盟不是最大威胁、转而将打压重心投注到中国的原因。
而面对中国的崛起,全球若干传统大国的心理可说是复杂纠结。仅仅在1978年之前,中国的GDP规模还只有3500亿元,经过四十年后的2018年,中国的GDP却能达到相当于13.5万亿美元的规模,大致是美国数据的七成。如果以意大利的经济数据作为参照对象,变化则更加直观——四十年前,中国经济规模只相当于意大利的三成,四十年后,却达到了意大利的6.5倍。
数字是最不会骗人的发展指标,因此美国必然会将遏制中国崛起放到优先级靠前的位置上。对世界而言,美国的作为对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对中国而言,则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面临的最大外部挑战。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在例行记者会上将美国的策略概括为“双重遏制”,并表示如果美国改变对莫斯科和北京的态度,所有人都会从中受益。中方对此再度重申了自己的态度,认为遏制打压和阵营对抗不得人心,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才是国家间的正确相处之道。
然而面对来自美方的层层紧逼,中国也必须有自己的应对之道。早在特朗普首次上台之后,其政府便采取了一系列的单边主义、孤立主义措施,包括各种“退群”以及对华强硬不断加码等等。这些手法可想而知地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竞争气氛,使得两国关系不断滑向不确定的领域。
到了“特朗普2.0”时代,似曾相识的许多操作又一次卷土重来。特朗普就职还没多久,就一纸命令宣布美国退出世卫组织,还很可能会退出前总统拜登任内建立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这些动向很快吸引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密切关注,其中最为忧心的竟然是台湾地区,因为台湾一直都在谋求加入世界卫生大会,而美国在世卫组织中是最强有力的推手。
这也不难看出特朗普奉行的孤立主义路线在其他国家地区看来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消息。在过去的几年中,为了敦促荷兰、日本等美国盟友也发力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实施更多限制,美国频频对自己的盟友施压、威逼、裹挟,反过来却又指责中国不应使用矿物原料“断供”等策略来对日荷等国实施威胁报复。
美国政府这一系列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且深远的。从贸易摩擦到科技封锁,再到地缘政治压力,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势必严重影响全球科技创新,进而危及全球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需要在坚持自身发展战略的同时,灵活应对国际局势变化,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吴晓球:美国遏制中国崛起,是未来中国面临的最大外部挑战》;人大国发院;2019年06月06日....
《普京称美国正采取“双重遏制”政策试图同时遏制中俄,外交部回应》;环球时报-环球网;2024-11-8!
《美国以参与网络攻击为由制裁中企和公民,外交部驳斥》;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1-22!